第二届东方消化内镜学术会上安翰磁控胶囊胃镜异彩纷呈
2020年9月5日,在第二届东方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2020上海胶囊内镜学术大会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5G远程操作检查演示互动拉开了磁控胶囊内镜分论坛的序幕。
人工智能技术进展、丰富的交叉学科临床研究、磁控胶囊胃镜的操作技巧探讨等毫无意外地成为本次大会的学术讨论热点,安翰磁控胶囊胃镜绽放异彩。
5G加持 优质专家资源触屏可及
一场跨越2000公里、以5G网络连通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与上海东方消化内镜学术会议现场的磁控胶囊胃镜5G远程操作演示精彩开启,会议现场的操作员远程操控宁夏受检者胃内胶囊,实现对其胃部系统化、全面化的检查:
“远程检查的是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三天呕血一天入院,疑似因冠心病服用抗菌药有出血。”
“信号流畅,画面很清晰,现在可以请患者用清水送服磁控胶囊胃镜了。”
“现场请患者右侧位……”
“注意,这里有个粘膜集中,很明显是个溃疡。”
“这就是磁控胶囊胃镜5G远程操作,在宁夏地区尚属首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杨少奇教授表示。据其介绍,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百姓看病需要舟车劳顿的到大医院排队预约挂号,耗时耗力。而借助5G网络,有望实现了磁控胶囊胃镜跨屏、跨空间的远程检查,大城市里优质的专家资源通过网络能够下沉到偏远地区和基层地区,将推动宁夏地区胃部疾病尤其是胃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交叉学科研究证实磁控胶囊胃镜受众人群广泛
磁控胶囊胃镜自2013年上市以来,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病种展开多项临床研究,如无症状人群、胃癌初筛、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人群、老年人、儿童等。未来,安翰磁控胶囊胃镜还将拓展更广泛的人群。
“一个好的内镜检查应当是舒适的、安全的、准确的。从有痛到无痛的内镜就是一个进步,磁控胶囊胃镜实现了无需插管、无需麻醉的精准检查,代表着一种胃镜检查趋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孙思予教授表示,磁控胶囊胃镜目前已经在早期筛查方面上体现出了重大的普及价值,而在胃镜高风险患者群体中更是体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不可替代性,如心脏支架术后的胃肠黏膜的评估、高压的食管静脉曲张的评估等研究。
而除了健康体检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胃癌高危人群之外,磁控胶囊胃镜在另外两类胃镜检查“困难户”的应用场景更为广泛——老年患者群和儿童患者群。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消化内科的主任医师毛华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中老年人是我国早癌和其它胃部疾病发病率较高的人群,由于中老年人群属于多种慢性病并存的患者群体,由于特定的因素,很多中老年人存在很多禁忌,所以无痛、无创、无需麻醉的磁控胶囊胃镜就可以完美的消除他们的顾虑,解决老人“不能查、不想查”的难题和困境。
“除了解决患者个人心理顾虑外,磁控胶囊胃镜对高龄的,或者是有心肺功能差的、食管静脉曲张需要做出血判断又需要尽可能避免有创增加出血风险的患者,更具备临床意义和价值及巨大临床前景。”
上海市儿童医院副院长、内镜中心主任刘海峰院长则更看好磁控胶囊胃镜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并且表示磁控胶囊胃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磁控胶囊胃镜舒适性好,依从性高,患儿和家属易于接受,对儿童肠胃道疾病具有良好的诊断和应用价值。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蔺蓉教授的讲座中,则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胶囊内镜技术中的应用。
蔺蓉教授表示,利用安翰科技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针对 6970 名患者的小肠胶囊内镜检查图片 113,426,569 张图像,可将平均诊断时间由 96.6 分钟/例下降到 5.9 分钟/例。同时,将基于病灶分析的异常识别的灵敏度由 76.89% 提高至 99.90%;将基于患者分析的异常识别的灵敏度由 74.57% 提高至 99.88%。
该研究成果实现了胶囊内镜应用的智能辅助诊断,大幅缩短医生的阅片时间,提高疾病检出率,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科及内镜科医生参与本次磁控胶囊胃镜分论坛的研讨活动,就磁控胶囊胃镜不同人群、不同病种以及磁控胶囊胃镜的操作技巧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和水祥教授表示,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安翰磁控胶囊胃镜彰显硬核实力,是国家的骄傲和自豪。
过去十年,安翰磁控胶囊胃镜在创新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已纳入《国家消化道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计划》,助力我国消化道肿瘤筛查防治具有重大意义。相信未来,安翰磁控胶囊胃镜仍将不断进取,为百姓消化道精准健康管理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