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势行事,众专家汇智助推消化疾病诊疗规范化、同质化

近年来,在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骤增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作用下,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在我国两周患病率和慢性患病率分别为1.5%及2.49%,位居第五及第四位;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亦节节攀升,结直肠癌、胃癌及食管癌的高发均为我国带来的巨大的医疗负担。

为更好更快地推动国内消化及消化内镜领域学术发展,提速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诊疗规范化、同质化,2020年11月7日,由北京市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北京同仁医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同仁消化及内镜学术会议暨胃食管反流病规范化诊治学习班”于北京顺利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破时间、空间局限,数十位消化、肝病、内镜及相关专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临床进展、争鸣学术观点。

开幕式:群策群力,汇智提高我国消化疾病规范化诊疗水平

大会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主任张川教授在主持开幕式时表示,此次会议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态势下成功召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科在医院领导和学会协会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进展,为进一步弥补与其他兄弟医院间的差距,将一如既往地开展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执行院长张澍田教授通过云端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我国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诊疗得到了快速发展,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多学科合作成立了“首都医科大学胃食管反流疾病诊治研究中心”,并做些很多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本次会议虽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涵盖了食管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尤其是头颈部—食管多原发肿瘤的早期诊治和科研,以期进一步提高胃食管反流病等消化疾病规范化诊疗的水平。

学术交流:百家争鸣 和而不同

虽然我国食管癌的组织类型以食管鳞癌为主,但是随着世界范围胃食管反流病的增加,我国巴雷特食管/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化生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也在增加,同样威胁着人们的生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二科副主任李鹏教授以“巴雷特食管及早期腺癌诊治”为主题,从流行病学、定义、筛查、诊断、治疗、标本处理及病理、随访七个方面详尽介绍巴雷特食管及早期腺癌诊治的新进展,并强调结合我国食管鳞癌大国的实情,建议在筛查食管鳞癌的同时不能忽视巴雷特食管腺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徐有青教授在“超声内镜诊断胰腺早癌的诊断优势”中指出,近年来,由于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胰腺肿瘤的诊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早期诊断仍非常困难。超声内镜对胰腺疾病的诊断优势主要体现在小胰腺癌的早期诊断、胰腺囊性肿瘤鉴别、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胰腺纤维化、诊断胰腺脂肪变等。

不容忽视的是,提高我国咽喉部癌早期诊疗水平是艰巨而紧迫的医学难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教授在“咽喉部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主题演讲中强调,消化内镜可以早期诊断及治疗咽喉部肿瘤。并提出,早期咽喉部癌(ESD)手术实施的原则,即ESD三要素是剥离的基础:预切开+深度预切开+上帝之窗;不是所有病变都要一次做全周的预切开;形成“上帝之窗”后两侧的剥离永远比中央更重要,避免整体推进;剥离是从固有肌肌膜开始到逐渐远离固有肌肌膜;从肛侧剥离或口侧剥离更多的取决于用的是什么器械及病变的位置;虽然不一定从肛侧开始剥离,但绝不能把肛侧的充分剥离留到最后;养成术野充分的暴露不看清楚不动“一针一刀”的基本习惯;养成管住手、管住脚的习惯;有全局观的基本素养,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术者本人一定要明白做了和做好的区别与标准是什么:注射、剥离、止血、闭合。

近40年来,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增加了10倍左右。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李景南教授以“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型及诊治”为主题,从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概述、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三方面介绍1型和2型胃NET发病机制的差异、不同分型的关键区别、诊断,和以综合考虑肿瘤分级、分期、分型以及伴发疾病个体化基础上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为治疗原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外科中心主任、微创外科培训中心主任伍冀湘教授在“如何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术后复发”主题演讲中指出,胃食管反流病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是食道裂孔关闭不足或失败,折叠瓣冗余,腹段食管长度不足,术后呕吐、剧烈咳嗽、饮食无节制等。为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应用3D腹腔镜、无气腹腔镜技术、短松Nissen术式的改良、手术的规范化流程以及术中、术后监测食管腔内压力变化降低胃食管反流病术后复发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头颈外科行政副主任钟琦教授以“中晚期喉咽癌治疗策略的选择”为演讲主题,从治疗目的、治疗决策的影响因素、下咽癌治疗策略的选择、进展期下咽癌治疗策略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更好地选择中晚期喉咽癌治疗策略,并指出目前我国中晚期喉咽癌治疗面临综合治疗手段不规范和缺失(重手术、轻综合、手术切除及修复的同质化)、随访的不及时不规范、对生存质量关注不够等问题。钟教授的讲座为消化内科和消化内镜医师同仁们加强了对于咽喉癌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院消化内镜器械不断改进,消化内镜已成为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科柴宁莉教授以“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技术-食道篇”为主题,从食管早癌的内镜下诊治、黏膜下肿物的内镜下诊治、罕见疑难疾病的内镜下诊治、食管良性狭窄的内镜下诊治、超适应证和下咽部肿瘤的多学科协作五方面,通过临床病例详要介绍超级微创手术理念及对临床诊疗的重要意义。

慢性胰腺炎(CP)是一种复杂的炎症性疾病,大部分CP患者存在胰腺形态改变,如胰管狭窄、胰管结石、炎性胰腺(头)肿块和(或)假性囊肿,导致胰管阻塞,使得内科治疗效果欠佳,需采取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以降低胰管压力、解除梗阻和(或)切除炎性肿块。首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科主任郝建宇教授表示,CP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进行性、不可逆发展的疾病;CP起病隐匿,胰腺纤维化程度与内、外分泌功能障碍程度不平行,早期诊断较困难;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主要为祛除病因、控制症状、改善胰腺功能、治疗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需要个体化及多学科协作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消化科副主任魏红山教授在“糖生物学与消化病的基础与临床”主题演讲中,从糖、聚糖、糖基因及糖基转移酶,糖基化修饰,凝聚素、糖型分析与糖捕获诊断学,糖生物学与精准医学的前景等四方面介绍糖生物学在消化疾病临床诊疗领域内中应用新进展、新思路。

近20余年来,脂肪性肝病,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严重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已成为慢性肝病愈来愈重要的病因和我国肝病和代谢领域的新挑战,对国民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科展玉涛教授详尽解读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我国2018年更新版)”中28条推荐意见,帮助临床医生更好的理解和规范NAFLD的诊断、治疗、筛查、随访。

胃食管反流病不仅临床表现繁杂多样,而且在我国患病率高达12.5%,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消化科主任魏玮教授以“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不同认知及处置原则”为主题,从西医认知与处置方法、中医认知及处置方法、中西医整合治疗策略三方面简要分享了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对策,肯定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重视健康宣教、心理疏导,“药以治病,医以疗心”;胃食管反流病由多因素引致,从整体理解、把握疾病,把患者放在首位;动员患者,适当给药,综合治疗,疗效最大化;关注应用指征、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循证医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头颈外科主任、甲状腺中心主任房居高教授通过病例分享表示,下咽癌合并食道癌的外科治疗原则应遵循尽量同时根除两个肿瘤;治疗方案综合考虑兼顾两个肿瘤;以分期更晚的肿瘤为主线开展治疗、较早期肿瘤倾向采用保留功能的治疗;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状况、肿瘤间距、个体化治疗方案。下咽-食管多原发癌的联合诊治尚需要广大消化内镜医师的不懈努力。

脂肪肝是全球十分常见的一种慢性肝病,近期《柳叶刀》旗下子刊《胃肠病和肝病学》,发表了天津医科大学团队一项纳入93项研究、涉及24个国家和地区、覆盖1057.6万人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全球脂肪肝患者中约40%属于非肥胖人群,近1/5是瘦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丙肝与中毒性肝病科主任、脂肪性肝病诊疗中心主任、减重中心主任张晶教授在“脂肪肝的异质性”主题演讲中总结道,脂肪肝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其主要来源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突出了代谢因素在脂肪肝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在若干研究中,提出了遗传性脂肪肝的概念,并且在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面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复杂的环境-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不能简单地进行分类或分型;深入认识脂肪肝的异质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患者管理及药物研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刘玉兰教授以“老年IBD治疗面临的问题与策略”为主题,详细介绍了老年IBD流行病学、老年IBD患者的治疗目标、老年IBD手术面临的问题、老年IBD的手术问题、与衰老相关的药物治疗挑战、药代动力学改变、老年IBD患者的用药情况、老年发病型IBD患者的用药情况、老年患者是否有了选择空间、淋巴细胞的迁徙是肠道异常免疫应答的关键因素、老年患者使用生物制剂最关注的是感染与肿瘤、老年IBD与肿瘤等临床新进展、新思维,并指出生物制剂时代为老年IBD患者治疗带来曙光!

在病例讨论环节,北京医院张帆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宾楚轩医师和郭子皓博士分别以“一例重症溃结的思考”、“难治性胃食管反流一例”、“Citrin病一例”为主题,从不同视角思考、分析、总结临床病例,为精准诊疗奠定坚实基础。

闭幕:无论是赋能还是助手,都推进“健康中国2030”加速潮

2020年终究是不平凡的一年,医疗行业伴随着全球形势深度调整。对于消化学科发展来说,无论是赋能还是助手,无论是引领还是追赶,作之不止方有不凡。张川教授和刘玉兰教授在会议闭幕式上纷纷表示,砥砺奋进、展望未来,我们不仅要在医技上做精做实、服务上更优更胜、科研上不断革新,还要把教育做得更精更细,以更好地为“健康中国2030”贡献“消化人”的智慧。后疫情时代,中国消化疾病领域是否仍会取得更多重大新突破?伴随着更多专家学者汇智聚力、成团成势,答案不言而喻!